走進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“造物之美”常設展,這里很難找到堪稱“國寶”的文物,卻憑借殘碑、陶片等館藏吸引不少文博愛好者前來打卡??此撇黄鹧鄣奶掌?,喜歡歷史的觀眾可以從中溯源歷史場景,喜歡科學的則能從中探尋人類早期材料工藝,而將這組陶片放在序列里觀察,還能窺見造物技藝的演化脈絡。
不僅服務教育教學,還搭建學術知識平臺,讓更多觀眾得以走近文物、觸摸歷史,這樣的高校博物館不在少數。以學術資源為依托,提供主題化、專業(yè)化的公共文化服務,越來越多高校博物館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“第二課堂”。
相較于社會公共博物館,高校博物館的藏品層級和數量往往不占優(yōu)勢,怎樣在提供文化服務上展現更大作為?挖掘特色是關鍵。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著1萬多件我國各民族的服裝、飾品、織物、蠟染、刺繡等藏品,成為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基因庫。在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的VR互動體驗區(qū),參觀者可以沉浸式體驗橋梁、隧道、道路等施工場景,感受公路交通理論知識在工程現場的應用。中國農業(yè)大學的飼料博物館,則憑借動物的“食品多樣性”讓人眼界大開。不求“大而全”,緊扣專業(yè)性、特色性、學術性,在“小而精”“小而美”的賽道潛心耕耘,高校博物館同樣能收獲關注、出圈出彩。
讓“寶藏”展品走出“深閨”、提高“能見度”,還需要創(chuàng)新呈現形式。南京林業(yè)大學樹木標本館把展陳搬到線上,一場直播獲得270多萬觀看量,觀眾感慨“沒想到植物也可以這么有趣”。黑龍江大學博物館組織開展歷史考古、紅色黨史、民族民俗等方面的參觀研學,講解團隊的年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1500小時。在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上下功夫,高校博物館就能在豐富文化供給、助力立德樹人等方面發(fā)揮更大作用。
截至2023年底,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833家,包括廣大高校博物館在內的中小博物館數量占七成。另一組數據是,2022年全國年接待觀眾不足1萬人次博物館中,超八成為中小博物館。大型博物館一票難求,數量眾多的中小博物館卻門庭冷落,文博場館“冷熱不均”現象亟待破題。激活“沉睡”的文博資源,推動“身懷寶藏”的專業(yè)博物館、區(qū)縣博物館、鄉(xiāng)村博物館等各展所長,通過差異化定位構建層次豐富、協同發(fā)展的公共文化服務生態(tài),是優(yōu)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一條重要路徑。
如果說專注特色、深耕優(yōu)長是向內聚焦,也有中小博物館通過向外拓展實現了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策劃藝術展覽、設計文創(chuàng)產品、發(fā)展文化產業(yè),“像職業(yè)經理人般經營博物館”,讓江蘇蘇州吳文化博物館成為最活躍的區(qū)縣級博物館之一,今年全年參觀者數量預計達40萬人次。思路一變天地寬,新路子都是蹚出來的。
有博物館學家曾言,“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,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”。為數眾多的中小博物館在“?!焙汀熬鄙舷鹿Ψ?,走特色化、差異化發(fā)展之路,有效杜絕低水平、同質化的“千館一面”問題,才能以獨具特色的文化供給,為公眾呈上豐厚的精神滋養(yǎng),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發(fā)展天地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5月15日 05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