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(記者 孫自法)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4月30日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,出差中國空間站的3名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家園。記者當天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(中國電科)獲悉,其以全鏈條科技支撐、全周期精準保障,布設多型測控及陸??障盗兴丫妊b備,為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返回構筑起一張安全可靠的“科技天網”。
返回艙的著陸精度,是對航天測控能力的終極考驗。為此,中國電科技術專家在地面實驗室里,用千萬次模擬演練打磨出天地通行的精準路徑。
“在返回過程,測控系統通過完成遙測、外測來接收和發(fā)送指令,觀測分析返回艙位置、速度、飛行姿態(tài)?!敝袊娍凭W絡通信研究院專家表示,在主著陸場,中國電科布設便攜站、機載站、車載站、固定站等多型裝備,編織致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,像“遙控器”一樣,實時測量飛行軌道,實時傳送地面發(fā)出的指令,指揮返回艙變軌、調整姿態(tài),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航天員之間的話音、圖像等信息傳輸功能,保障地面人員與航天員、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。
在穿過大氣層的過程中,返回艙與大氣會產生劇烈摩擦,使其艙外溫度高達上千度,就會造成通信中斷,也是所謂的“黑障區(qū)”。此時,中國電科自主研制的多部雷達,擔負起返回區(qū)首點截獲、黑障區(qū)連續(xù)跟蹤等任務,為返回艙的安全著陸和快速搜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。
“測量雷達突破了黑障區(qū)持續(xù)穩(wěn)定跟蹤的測控難題,持續(xù)對返回器進行跟蹤測量,‘緊盯’黑障區(qū)‘隱身’的返回艙,防止其偏離預定著陸區(qū)域。”中國電科14所專家介紹,通過雷達反射式測量技術,雷達能智能判斷黑障區(qū)狀態(tài),實時選擇最優(yōu)波形、調度方式和處理算法,通過建立電磁模型迭代仿真驗證,確保返回艙全程都在雷達“視線”范圍內。
在神舟十九號返回任務中,中國電科研制的基于北斗三號的態(tài)勢系統首次執(zhí)行返回艙回收任務。該系統由指揮、機載、車載、手持等多種型號終端組成,實現了空、地、機動分隊全覆蓋,具有著陸場區(qū)域搜救力量實時分布情況獲取、搜救態(tài)勢信息及時回傳等功能。
“相比上一代系統,定位精度顯著提高,抗干擾能力更強,尤為重要的是,該系統創(chuàng)新性地解決了北京與著陸場區(qū)因距離過遠導致的通信成功率問題?!敝袊娍茖<艺f,新系統將各搜索載體態(tài)勢信息上報的成功率提升到了95%以上,使后方各級態(tài)勢系統的顯示更加連續(xù)穩(wěn)定,有力支持各級指揮人員的調度決策。
“定向儀如同順風耳一般,時刻待命。”中國電科22所專家表示,其自主研制的30余臺套搜救定位裝備,分布于10余個應急點,地域跨度超過7000公里,裝載于直升機、運輸機、搜救車輛和救援船舶上,構建了近中遠程結合、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救引導網絡,無論返回艙降落在地球的哪個角落,都逃不過它們的視線,只要接收到信號,就能立即引導搜索飛機和車輛抵達返回艙落點,實現“艙落機臨”。
通過衛(wèi)星通信系統搭建的“太空信息高速路”,為返回艙落地、航天員出艙等震撼畫面實時傳輸構筑起堅實的“信息生命線”。
“為保障各類信息準確傳輸,我們研制衛(wèi)星通信固定站、機載站、車載站、便攜站等多型設備,接力架起通信通路?!敝袊娍萍夹g專家表示,這些設備接力配合,為搜索分隊提供通信保障,完成指揮信息測控系統和各類圖像傳輸任務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