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大一萌新進入“多元賽道” 與其焦慮,不如“節(jié)能成長”
視覺中國供圖
這屆年輕人發(fā)明了許多新詞去調侃和自嘲進入大學后面臨巨大落差的自己,拼命追逐身邊人的腳步。專家說,不如“節(jié)能成長”,減少負面情緒消耗的能量,坦然地接受當前并不完美的自己,不因羨慕旁人或隨大流盲目“補習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大一開學第十六天,劉然寫下了大學階段的第一篇日記,字里行間滿是自卑與焦慮:周圍同學都擁有閃閃發(fā)光的“技能”——英語發(fā)音純正、辯論全場最佳、鋼琴吉他樣樣行……而自己五音不全、資質平平,像棵灰撲撲的植物,似乎除了高考成績尚可,其余一無是處。更何況,名校從不缺乏優(yōu)等生。
劉然的人生前18年都生活在西部一個小縣城,高考時考了全市前十,校門口光榮榜將她的名字掛了整整兩個月。從小城市來到北京,劉然發(fā)現,自己的好學生光環(huán)破滅了,好不容易沖過高考獨木橋,卻發(fā)現大學的無數全新賽道更讓人煩惱,曾經賴以生存的分數也不再給自己安全感。
這一屆年輕人發(fā)明了許多新詞去調侃和自嘲進入大學后面臨巨大落差的自己,也往往容易掉入“內耗”陷阱:一邊比較,一邊焦慮,拼命想要追逐身邊人的腳步,又在力有不逮后灰心“躺平”。
全新的大學生活明明充滿活力,為何如此焦慮?面對無法避免的落差,該如何調整?首都經貿大學心理學教授楊眉建議,或許大學生更需要學會“節(jié)能成長”。
大學的“多元賽道”上,我怎么就比別人差
上海交通大學法學碩士馮翼至今還記得大一開學初,社團面試時自己遭受的“打擊”。同組一名女生,高中當過學生會主席,英語競賽得過獎,還會拉大提琴。馮翼默默在心里比對,卻發(fā)現自己乏善可陳,沒什么可以拿出來介紹的內容,不免有些崩潰:“最直觀感受就是,我媽當初咋不幫我報個班學才藝?”
英語口語、才藝展示、演講口才……馮翼細數著落差極大的“技能點”,“雖然并不會埋怨自己生于小城市,但總難免有‘大城市的孩子真棒呀’的感嘆”。
在馮翼踏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年,“小鎮(zhèn)做題家”還沒有成為網絡熱詞,但她深感這一差距?!靶〕鞘械母咧?,大家都在忙學習,唯一的評判標準也是成績。到大學后才發(fā)現,生活其實很精彩,自己就是井底之蛙?!?/p>
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者程猛指出:“當進入一個不再以成績論英雄的大學之門,寒門子弟道德化的思維模式以及單向度的優(yōu)越心態(tài)會在大學遇到真正意義上的挑戰(zhàn),片面發(fā)展的劣勢開始凸顯。”
除了外顯的才藝技能,內化的個人綜合素質也成為另一潛在“競技場”。就職于金融行業(yè)的羅浩說,自己剛上大一時曾受邀參加深圳室友的生日聚會。室友組了個十幾人的大局,從吃飯到唱K到看電影,再到后續(xù)桌游項目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組織得十分到位。
“我突然意識到,自己過去從來沒干過這種事,但他卻對此很熟悉,很容易就成為社交中心。”羅浩發(fā)現,周圍一些來自一線城市的同學 “很會玩”,“會組局、交友,而我只能當邊緣人,可以參與,卻從來沒有組織過。”羅浩覺得,在羨慕他們的同時,也有一種很深的無力感。
“這種落差的出現非常正常。”楊眉指出,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社會比較,這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征。當人們在缺乏客觀尺度的時候,會將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,來進行自我評價或決定自己的個人價值。
“上大學前,有各科成績作為客觀標準,因此大家比較的標準就很單一。上大學后,發(fā)現原來對一個人的評價除了課本成績之外,還可以有知識淵博、視野開闊、多才多藝、長袖善舞等,因此就會產生強烈的落差感,這是向上社會比較后產生的必然狀況?!?/p>
楊眉認為,雖然向上社會比較會讓人產生自卑、焦慮等負面情緒,但從另一方面看,也可以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動力。“有落差不重要,重要的是落差后如何正確看待自己,并采取恰當的解決方法取長補短,或者干脆揚長避短?!?/p>
面對技能差距,追趕還是“躺平”
面對初進大學的差距,許多“小鎮(zhèn)青年”適應不同于高中的學習模式同時,在才藝培養(yǎng)、社團活動、學生組織等多條賽道上嘗試追趕,試圖“彎道超車”。
然而,情況并沒有變得那么理想。應付學業(yè)本就耗費大量精力,在不擅長的其他領域追趕更免不了受挫,很多同學在大學更多元化的選擇和競爭中無所適從,情緒更糟。
陳小喬花了100元買了一個陶笛,據說它是最好入門的樂器。她還加入了大學的陶笛社團,一口氣報名了5個學生組織:學院文藝部、辯論社、校級學生會、英語協會、志愿者協會,這些都是她認為能夠全方面拉近自己和周圍同學差距、實現蛻變的“修煉寶地”。
但蛻變的代價太大,陳小喬很難平衡有限的時間。專業(yè)課程繁重、陶笛社沒去過幾次、辯論賽整晚熬夜,導致狀態(tài)不佳、學生會里只能干雜活……第一學期結束,陳小喬感覺自己每天都非常忙,卻沒有任何成就感,甚至連學習成績也因為復習時間緊張而“低空飄過”。 陳小喬覺得,有一句話特別符合當時的心境:“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野心?!?/p>
嘗試無果后,陳小喬陷入“追趕-失望-躺平”的惡性循環(huán),整個人情緒都不對勁?!拔液芘Φ厝ジ淖冏约海斘野l(fā)現無論做什么都無法達到目標和預期時,又十分自暴自棄,干脆破罐子破摔。”大一整年,陳小喬的日記本里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各種“喪”——為什么自己什么都不行?
楊眉指出,有時候,一些曾經被苛求過、被取笑過等有過往創(chuàng)傷經歷的同學,更可能陷入死胡同?!斑@樣的同學要想解決問題,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尋求心理咨詢室老師的科學幫助?,F在各高校都有心理咨詢室,大家要學會利用身邊的資源,高效解決自己的問題?!?/p>
此外,年輕人更需要正視現實。“我們可以先給自己做一個診斷,看最需要補上的是什么能力,是社交能力、當眾發(fā)言的能力、審美能力,還是組織能力?診斷之后,在學有余力之時,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學一些技能或者才藝。比如通過參加學校的演講社、劇團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、當眾發(fā)言和審美力等。報社團的時候要知道控制數量,最多兩個,否則精力夠不上,反過來會影響學習?!?/p>
降低內耗、適度學習,成長更需“節(jié)能”
面對巨大落差帶來的焦慮感,踏入大學的年輕人如何自我調節(jié)?
楊眉說,人們遇到困境的本能反應是情緒先行,但圍著負面情緒打轉,很容易忘記問題的解決,白白消耗能量。小鎮(zhèn)青年們在初入大學面臨落差時,與其焦慮,不如先管理好情緒,改變認知,降低能量內耗,從而實現“節(jié)能成長”。
楊眉分享了一個小技巧,過去她會讓被情緒左右的學生背一句話:“我不要生氣(恐懼、焦慮、痛苦等),我要解決問題。”背完后,再把注意力集中到要解決的問題上,解決一點是一點。
會不會有些問題是無法解決的?楊眉說,這一定會有?!坝械氖虑槭遣豢赡娴模热缭缒杲洑v有限,視野不開闊,即使父母現在有了條件,我們也不可能重回童年去開闊自己的視野。遇到這類不可逆的事,就需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,比如對自己說:‘早年家庭沒有條件讓我開闊視野,的確是一件遺憾的事,但我現在對家庭的抱怨只是在耗能,我要把能量用到可以幫助自己開闊視野的各項活動中才行’。”
楊眉同時也指出,“小鎮(zhèn)做題家”不應該僅僅是自嘲或貶義,更應當肯定背后所具備的品質:“肯做題和會做題反映的是自律、好學、上進、認真負責以及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決心與能力,而這些性格特點都是一個人能夠有作為的重要內在資源,將來都會遷移到工作中?!?/p>
“個人技能肯定是重要的,可以豐富大學生活、提供成長與交友機會,對日后職業(yè)與生活質量產生積極影響。可學生還是以學為主,別忘了畢業(yè)、考研、找工作和出國留學等都是要看成績單的,除非我們身懷絕技,否則成績單就是剛需。如果為了學習才藝而讓自己本末倒置,才藝不一定能夠學好,但成績肯定會出問題?!睏蠲颊f。
楊眉建議,學生們應當“節(jié)能成長”,減少負面情緒消耗的能量,更加坦然地接受當前并不完美的自己,不因羨慕旁人或是隨大流而盲目“補習”?!凹热粌?yōu)勢是學習,那么在完成學業(yè)之余想學什么就學什么,或許效果會更棒?!?/p>
現在的馮翼覺得,在適應的過程中逐漸脫離了落差感帶來的泥淖,嘗試著去改變自己——不是為了追趕,而是為了體驗。接納小鎮(zhèn)和城市的天然差距,保持自信平和的內心;專業(yè)學習依舊很重要,而這正是作為“高考大省”學生的優(yōu)勢;努力練習英語口語,雖然見效慢,但可以堅持;不會樂器就不會了,不用死磕?!吧洗髮W還是很美好的,一切都很新奇,一切都可以去嘗試。”
余冰玥